4月20日,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水陆两栖灭火飞机、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——“鲲龙”AG600,拿到毕业证了!
在京获颁的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,标志着AG600飞机研制取得圆满成功,获得进入市场的“准入证”。就是说这架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,终于通过了最严苛的考试,能合法“上岗”了!
型号合格证只是第一步,飞机想上岗,得三证齐全:型号合格证(TC)是“准生证”,生产许可证(PC)是“出生证”,单机适航证(AC)是“身份证”。昨天领的TC,相当于官方认证:“这设计没问题,可以量产了!”下一步,AG600还得继续刷副本,争取年底前拿到PC,正式“下生产线”。
拿这个证有多难?AG600的试飞团队几乎把海岸线当成了第二个家。两年累计飞行4931小时,2167架次,最高纪录一个月飞55趟!
从2017年珠海陆上首飞,到2020年青岛海上首飞,再到今年2月完成所有试飞,这飞机简直把中国海岸线当“考场”,民航局边看边点头:“行,这学生行,能毕业!”
从幻想到现实,“鲲龙”走了十几年。
时间倒回到2012年,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接到了一个“不可能任务”:造一架能上天入海的灭火飞机。当时国内连水陆两栖飞机的设计经验都没有,更别说适航取证了。
造飞机本就是很难的事儿,水陆两用的飞机?难上加难!
机身要符合空气动力学,底部还得扛住海浪冲击;机翼要能托起53.5吨的起飞重量,浮筒又要像船一样稳住机身。简单来说,就是逼着工程师把波音737和快艇“缝合”在一起。
总设计师黄领才领到设计任务时,怕是没少熬夜掉头发。
把波音塞进快艇的身体里?这会是什么画风!
咱们国家的研发团队为了不辱使命,硬是把理想照进现实,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!
于是AG600的“真身”出现了:上半身是飞机,下半身是船,机翼两侧还挂着两个“游泳圈”(浮筒),机腹下还藏着一排高跷似的起落架。工程师们戏称它为“会游泳的学霸”。
为了验证设计,团队在风洞里吹烂了上百个模型,在水池里模拟了上千种浪花。有人开玩笑:“这哪是造飞机?分明是在和物理定律打擂台!”
更狠的是,AG600从机身到发动机,100%国产!过去,咱们造大飞机总被国外“卡脖子”,这次直接掀桌:“不玩了!我们自己来!”全国292家企业、16所高校联手,愣是把核心技术全攥手里。就连最容易被“卡脖子”的机载系统,也装上了纯国产的“大脑”。
可以说,鲲龙的成功,不仅填补了中国大型水陆飞机的空白,更给全球航空打了个样!
“鲲龙”取名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“鲲”,那是一种能变成巨大的海鸟飞翔天际的神兽。
AG600就像神话走进了现实,上天时,如同鲲鹏展翅,凭借强大的动力和先进的设计,在蓝天中高速飞行,身姿矫健,毫不费力。入海时,又恰似蛟龙入海,凭借特殊设计的船身,稳稳地在水面起降,不管是内陆湖泊,还是广阔无垠的大海,都能畅行无阻。
水里当鱼,天上当鸟,切换自如!
咱们的又一超级大国重器“鲲龙”AG600,陆地上能当客机飞,水面上能当快艇漂,还能20秒吸水12吨灭火,堪称“空中消防员+海上救生员”双料冠军!
它最硬核的技能是灭火。能在水面滑行时,20秒“吨吨吨”狂吸12吨水,单次投水覆盖4000平方米火场,效率直接碾压国外同类机型。
遇到海难,鲲龙2小时能飙到1000公里外,速度是救生船的10倍,还能顶着2米大浪悬停救人。
平时它能送物资、搞巡逻,战时还能当通信中继站。4500公里航程,相当于从北京直飞新加坡,中途连加油站都不用找。
真的是一个多用途的大型航空装备平台,啥活都能干,妥妥的 “全能选手”。
而这一路走来,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!不仅仅是一架飞机,更是中国科研人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倔强,是“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,别人没有的我们更要造”的霸气!
它用100%国产的基因,证明了中国制造既能上九天揽月,亦能下五洋捉鳖!
下次再有人说“中国制造不行”,就甩他一脸AG600的视频:“睁眼看看!这玩意儿能上天入海,你行吗?!”